12月14日,2020-2021年度第二批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評選結果正式揭曉,由浙江省交通集團投資建設的樂清灣大橋及接線工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標志著該項目技術指標、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成為“重要窗口”的交通金名片。
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簡稱魯班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導、中國建筑業協會實施評選,每年評審一次,兩年表彰一次,是中國建筑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是精品工程的重要標志,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
品質鑄就精品,匠心喜獲魯班。這一榮譽的取得,實屬不易。作為浙江省首批品質工程建設示范項目之一,樂清灣項目工程參建人員發揚工匠精神,秉承“認真、頂真、較真”理念,以“精進管理、精工建造、精益求精”為要求,全面推行班組施工作業標準化、工廠化管理,探索BIM技術,締造了工程建設的“毫米級”精度,也讓這座大橋成為全國品質工程示范,作為“浙江經驗”被全國推廣。
(浙江省樂清灣大橋)
BIM技術領銜智造
作為浙江省沿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樂清灣大橋起于臺州市溫嶺,終于溫州南塘樞紐,路線全長38.2公里。因為施工環境多變,需要監控數據龐大,常規的管理手段已經難以滿足建設管理需求。為此,項目另辟蹊徑,探索出一套以BIM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工程管理模式,解決工程建設數據信息分散、工程監管難等短板。
BIM技術的核心在于,通過將工程相關的信息全部錄入,能夠實現人、料、機、法四個維度信息數據共享、聯動管理,形成公路產品信息數據庫,做到質量責任和施工信息可追溯,為后期運營維護奠定了基礎。搭建的BIM技術管理平臺具備17項模型瀏覽與操作平臺應用功能、7項模型瀏覽與移動端平臺應用功能、7項多專業集成應用系統功能。
同時,該技術還能夠建立可視化模型,通過三維推演優化施工方案、開展技術交底,實現質量、安全、進度協同管理。
借助BIM平臺,樂清灣大橋項目將當時2萬份監控數據、5千份原材料試驗、64個班組、1520名人員信息等龐大數據實現了整合,確保了信息的準確性、校核的方便性。建設過程中,節段梁預制、拼裝沒有因數據或質量問題造成返工,沒有一片梁預制、調運、安裝出錯,節段梁倉儲物流系統后場銜接時間有效減少,節段梁陸運轉水運沒有錯過一次潮汐。
締造“毫米級”神話
3680榀節段梁預制,2490榀節段梁無墊片懸拼安裝,2464道拼縫誤差1毫米,280道合龍誤差不超過15毫米。“毫米級”的節段梁預制精度讓樂清灣大橋及接線工程一躍成為全國品質工程示范。
“毫米級”的精度是如何成就的?由于可借鑒經驗極少,施工期間,樂清灣大橋項目創造性地采用“笛卡爾”坐標系墩頂塊新型定位系統、節段梁超前跨逐T拼裝工藝、線型微調工藝等一系列控制工藝,難度當時在國內史無前例。
為此,項目每道工序精益求精:節段梁實行工廠化預制,在地基處理中,采用CFG復合地基處理技術,確保基礎沉降誤差小于1毫米;定制18種專用制梁臺座,現場優化結構和使用功能,實現模板±1毫米的開合精度……在一項項精度控制下,項目首次實現國內±2毫米的預制精度,現場節段梁拼裝精度“毫米級”從不可能變為可能,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不僅如此,在當時國內尚未形成工藝標準的情況下,樂清灣大橋項目還首次大范圍采用樁底后壓漿技術,用于減少樁長。為此建設團隊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攻克技術難關,保證了該項技術的質量控制。據統計,項目全線采用樁底后壓漿的樁基總計3942根,樁長縮短總計約38020米,節省建安費用約6000萬元。
班組規范化推動轉型
標準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形成的核心,其顯著的優勢,就是把人的行為限制在標準之中,從根本上控制習慣性違章作業,有效消除事故安全隱患,優化施工安全生產條件,提升班組工作效率,也為推動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提供了前提條件。
一線是標準化管理的重中之重。樂清灣大橋項目開工以來,施工管理和考核迅速聚焦至一線班組,實施班組作業標準化管理模式,全線施工點按班組進行網格化劃分,建立“指揮部—監理辦—項目部—工區—班組”與“項目部—分部—工點—班組”管理體系,并通過“首件認可制”與“清退制”、班組“6步走”與“6S”管理等對班組作業進行專項管理。
在班組的日常行為管理方面,樂清灣項目推行“6步走”日循環作業流程,即班前提示、班前檢查、班中巡查、班后清理、班后交接和班后小結,切實推動作業流程化和標準化。同時,通過“6S”管理,規范一線工人作業行為,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樹立精細化集約化典范
堅持做好項目進度與安全兩手抓,這是做好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出發點。
面對復雜的施工工藝,樂清灣大橋項目全面實行標準化、信息化、工廠化,推行構建集中預制、混凝土集中拌和、鋼筋集中加工,并在方案、工藝、材料和設備上采取有效的控制,確保了工藝品質的不斷提升。
項目還建立了以制度化、標準化、科技化為主體的“三化”安全管理體系,先后編制《安全生產責任制》《“平安樂清灣”創建規劃大綱》《通道標準化管理辦法》《安全標志、安全防護標準化設置管理手冊》,全面落實各方安全生產責任。
明確底線意識,將各類風險隱患遏制在源頭。各分項工程開工前,項目指揮部向參建單位各個層面進行管理交底,確保管理要求、施工工藝、施工要點、各類危險源等從管理人員傳導至一線工人;全面開展精細化施工,加大力度解決質量通病。項目自主研發了隧道二襯混凝土全自動智能養護數控噴淋設備,消除了二襯混凝土早期裂縫問題;自主設計改造隧道錨桿鉆機,解決了隧道拱頂插打角度不易控制的問題,同時減小了作業工人仰頭插打的工作難度,并改普通壓漿設備為智能壓漿設備,進一步提高了壓漿飽滿度,錨桿注漿飽滿度合格率控制在90%以上。
推動“產業工人”升級
如今,機器換人逐漸成為潮流,但工匠精神仍舊是不可或缺的財富。
樂清灣大橋項目將一線工人當成最寶貴的財富,通過“工藝微改進、設備微改造、工法微改良”,開展立功競賽、技能比武,建立健全培訓體系,組織最美系列評選,推動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
項目尤為注重科技創新,從施工工藝、安全監控、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全生命周期課題研究,取得了 16 項科技獎、26 項專利、13 項省部級工法、34 項 QC 成果。
浙江交通集團以樂清灣項目先進的管理經驗為基礎,在寧波舟山港主通道等后續項目建設上精益求精,打破傳統交通工程建設模式,全面實施新型橋梁工業化等施工管理方法,接力推動品質工程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果。
從2014年7月29日開工建設到2021年9月29日高分通過竣工驗收,七年彈指一揮,品質始終如一。作為全國交通品質工程建設的一座豐碑,樂清灣大橋項目彰顯了交投人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砥礪前行的優秀品格,激勵著我們以集團二十周年為新起點,牢記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的使命擔當,奮力書寫爭做世界一流企業,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壯美畫卷。